甘南:守護綠水青山共建美好家園
編者按:
甘南是黃河和長江上游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全州97%以上的國土面積屬于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甘南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在黃河、長江流域水源涵養、氣候調節、水土保持、維系生物多樣性以及在維護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態安全,保障流域經濟社會持續平穩發展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甘南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時的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推進生態環境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不斷提升黃河上游水源涵養能力,探索走出了一條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相得益彰、互促共進的綠色發展之路。從“環境革命”到“五無甘南”,從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到文化旅游“一十百千萬”工程,甘南不僅創造性地打造了全國第一家“全域無垃圾”示范州,而且實現了由“經濟跟跑者”向“生態領跑者”的華麗轉身,甘南影響力、美譽度空前提升,各族群眾自信心、自豪感極大增強。
甘南是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在交匯變遷中挺起的一座生態脊梁,也是勤勞善良的各族兒女與自然天成的青山綠水在相濡以沫中涵養的一方生態沃土。
十年來,全州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對甘肅重要講話指示精神,把生態保護作為立州之本,把綠色發展作為根本任務,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樹牢“上游意識”,扛起“上游責任”,緊緊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堅持以綠色發展崛起為導向,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嚴格落實“三線一單”分區管控,大力實施生態工程,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力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各項任務落實落地,生態環境保護成效日益凸顯,環境質量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厚植了甘南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綠的底色和質量成色。
十年來,生態環境得到嚴格保護、大幅改善,取得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歷史性成效:全州森林覆蓋率達到24.57%,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97%。年內減畜196萬個羊單位,草畜平衡基本實現。天然草原產草量和草群高度均達到十年來的峰值,濕地面積較2004年擴大2.8倍,濕地保有量面積達到730萬畝,黃河水量補給大幅增加,出境水量提高了31%。
全民參與
扮靚綠水青山
沐浴著初秋的暖陽,漫步于碌曲縣尕秀村,天朗氣清,寧靜祥和,時不時傳來牧民們悠遠的歌聲。目光所及之處,幾乎看不到一片紙屑,干凈整潔的環境為秀美的牧區添色不少。“不光我們這里,整個甘南州的環境都是這樣。”村民自豪地說。
4.5萬平方公里青山綠水大草原,視線所及無垃圾,甘南州打贏這場“環境翻身仗”的制勝法寶,就是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生態發展之路。
甘南的“綠”,是肉眼可見的高顏值,鋪陳在這片大地上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系列重要論述,成為全州上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
黨的十八大以來,甘南州委、州政府把構建生態文明、實現綠色崛起作為重中之重、主攻方向,圍繞弘揚生態文明、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轉變發展方式、改善人居環境,作出了一系列、全方位的科學決策和重大部署,立足生態功能定位,向全州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全民參與的“環境革命”,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75萬甘南兒女在甘南大地上躬身而行,大打環境“翻身仗”,著力解決了突出環境問題,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人民群眾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2021年初,甘南州又在“全域無垃圾”的基礎上,啟動了以“全域無垃圾、全域無化肥、全域無塑料、全域無污染、全域無公害”為內容的“五無甘南”創建行動,拓展“環境革命”的外延和內涵,持續搶占生態文明制高點、打造綠色發展升級版。
“打造‘五無’新甘南、實現綠色崛起,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是甘南融入現代化進程的‘突圍之舉’;是生態文明與人民期盼的高度契合;是鄉村振興與時代要求的深度融合。”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州委書記俞成輝表示。
在生態建設廣闊實踐中,甘南涌現出許多的“生態衛士”和先進典型。十八年如一日,在母親河畔撿垃圾、治沙的“草原愚公”卓瑪加布;“寧肯一人臟,換來萬人潔”17年共清掃8000多萬平方米的全國勞動模范吾爾白……他們帶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生態保護和環境革命的熱情,極大地轉變了當地群眾生產生活方式,使保護生態成為群眾的行動自覺和行為習慣。
如今在甘南,全域無垃圾已經成為甘南州各族人民發自內心的“生態信仰”和“環保自覺”,形成了可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全域旅游無垃圾·九色甘南香巴拉”品牌形象享譽全國,甘南真正走出了一條具有時代特征、地域特色、甘南特點的綠色發展之路。
人居環境改善的同時,甘南持續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且成效明顯,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居全省首位,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土壤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如今,行走在甘南大地,仰頭見藍、推窗見綠,空氣越來越好,生活越來越愜意。甘南州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顯著增強,良好的生態環境正成為甘南草原的鮮明底色。
悉心守護
筑牢生態屏障
地理經緯的大開大合,成就了甘南獨一無二的生態天賦,甘南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是黃河、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是國家生態主體功能區和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甘南作為黃河上游三大水源涵養區之一,以不足黃河流域5%的流域面積,產出了黃河流域20%的水資源量,貢獻了黃河中下游40%以上的徑流量,是黃河上游最大的水源涵養補給區,是維系黃河流域生態安全的重要天然屏障。
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上游要以三江源、祁連山、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等為重點,推進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提升水源涵養能力。
黃河發源于青海,成河于甘南。
甘南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在黃河、長江流域水源涵養、氣候調節、水土保持、維系生物多樣性以及在維護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態安全,保障流域經濟社會持續平穩發展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來甘南堅持生態優先發展戰略,舉生態旗、走生態路、打生態牌,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初秋時節,行走在瑪曲草原,河流、草原和雪山交相輝映,生生不息,這既是大自然的饋贈,更是甘南兒女悉心守護的結果。
近年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全州干部群眾一起躬身在4.5萬平方公里的山川大地,在生態保護中發展,在發展過程中保護,不遺余力打造“五無甘南”、創建“十有家園”,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活動,全力以赴“提氣質”“凈水質”“保土質”……
今年,甘南全面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活動和黃河上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主題實踐活動;顒右粤暯缴鷳B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要求,立足黃河上游重要水源涵養區戰略定位,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機遇,堅持目標導向,注重標本兼治,州縣統籌、聚力聯動,全面打響生態治理修復攻堅戰,高質高效推進黃河上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著力打造全域有綠色的生態家園。
活動中,我州近十萬黨政干部、僧俗群眾全員參與、人人上手,在各縣市沿路、沿河風情線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活動,人在山水間耕耘,旗在道路旁招展,推進黃河上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爬坡過坎、勢如破竹。
甘南的“綠”,是深入人心的新理念,引領甘南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綠色之路。
在全州上下傾力保護和治理中,黃河,這個維系萬千草原生靈的“母親河”,將璀璨奪目、奔涌向前,在綠水青山間劃出一道耀眼光芒。
從“環境衛生大整治”到“環境革命”,從“全域旅游無垃圾”到“五無甘南”、“十有家園”,從“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到“黃河上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甘南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不斷提升黃河上游水源涵養能力,探索走出了一條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相得益彰、互促共進的綠色發展之路。
波光粼粼的尕海湖中魚翔淺底、水鳥翩飛,遠處的群山蒼翠挺拔、云霧繚繞,五彩斑斕的田野、錯落有致的民居,構成了一幅田園山水畫……如今的甘南大地放眼望去,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空氣更清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踔厲奮發
建設美好家園
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
作為全國的生態安全屏障,甘南州90%以上區域屬于限制開發區或禁止開發區。加之長期以來受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制約,社會發育程度低,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整體屬于生態脆弱區、災害頻發區、連片貧困區、穩定敏感區,保護與發展的矛盾十分突出。
立足州情實際,甘南州大膽探索創新農牧村發展新模式,累計投資167.3億元,建成1903個生態文明小康村,打造了碌曲尕秀、臨潭池溝、卓尼博峪和力賽、合作俄合拉、夏河安果和黑力寧巴、舟曲土橋子和各皂壩、迭部俄界、瑪曲沃特等一大批樣板村,農牧村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成為涉藏州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動實踐,被國家作為甘肅省改革開放40周年唯一典型案例在全國宣傳推廣。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甘南州在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過程中量身定做“生態人居工程”“生態經濟工程”“生態環境工程”和“生態文化工程”四大“生態工程”。把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擺在首位,貫穿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的全過程,大力推進實施。
——改造農牧村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幼兒園、衛生室等公共服務設施,推進農牧村危舊房改造,動員群眾綠化美化自家庭院和村莊周邊環境;
——牧區重點發展牦牛、藏羊等產業,農區重點發展中藏藥、高原夏菜等產業,發展鄉村旅游業,讓農牧村休閑、觀光等旅游業態成為甘南新名片;
——合理劃定村級生態保護區域,實施生態護坡和護村護田工程,開展村莊綠化行動,推廣光伏發電等新型能源利用;
——對有條件的生態文明小康村進行傳統村落、重點歷史街區保護和開發,分類編印藏漢雙語生態文明教育讀本,分層次對干部、群眾、學生進行專門生態文明傳承教育,“四大生態”工程集中實施、集中顯效,不斷厚植我州生態產業基礎,為生態甘南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
行走在甘南大地,清澈的河水縱橫在廣袤田野,一排排農牧民集中居住區掩映在綠蔭叢中,一條條鄉村振興大道通向遠方,一個個風景如畫的生態文明小康村散落于青山綠水間。
望著村容整潔、鐘靈毓秀的鄉村美景,村民們笑得合不攏嘴。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生態環境變得越來越好,生態旅游也蓬勃發展了起來。
“來之前和甘南這邊的朋友通了電話,這里環境太美了,用人間仙境來形容都不為過。”來自蘭州的一位游客在扎尕那景區一邊不停地拍攝錄像,一邊不斷地詢問導游關于扎尕那的各種問題。
“昔日門可羅雀的村子變成了游人如織的景區,民房變成了客房,村民的精氣神越來越足;村子的人氣越來越旺;環境越來越好,整個村莊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卷軸畫,在鄉村振興的新時代緩緩打開。”合作市加拉尕瑪村村民卡老高興地說。
像扎尕那景區、加拉尕瑪村只是整個甘南州生態保護的縮影。獨特自然風光、良好生態環境、多元富民產業、淳樸鄉風民俗的美麗鄉村吸引了國內外大量游客來甘南旅游,2021年,來甘南旅游的人數突破2000萬人次。
甘南的“綠”是高質量發展的活樣板,是實現“青山綠水”與“金山銀山”雙豐收的生動體現。
綠水青山不斷釋放出生態紅利,煥發出了大美甘南的璀璨光芒。甘南認真落實中央生態補償改革意見,加大國家生態轉移支付爭取力度,建立生態保護區群眾生態利益共享機制,將當地群眾就地轉化為護草員、護林員等,生態保護質量與群眾生活質量同步提高,初步構建起政府部門為主、群眾共同參與生態管護新格局。2021年,全州共落實森林、草原、生態扶貧等各項生態補償資金11.2億元,續聘選聘生態護林員10907名,落實報酬補助8726萬元。多渠道增加就業崗位,每年新增城鎮就業4000人以上。2021年,甘南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481元,相比2012年翻了一番;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4164元增長至2021年的10142元。
如今,甘南已成為各族群眾安居樂業的生態園、守望相助的幸福港。
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甘南各族兒女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以熱愛自然的情懷和科學治理的精神,像保護眼睛和對待生命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建設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家園。
。ê缶Ь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