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書寫幸福生活“羚城答卷”
興鄉富民產業穩健發展
那吾鎮更知地村村民德合拉,像往常一樣,打開牛棚大門,給奶牛添喂草料,看著牛犢,德合拉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些牛是我們一家過上好日子的希望。”
66歲的德合拉,是更知地興盛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2012年,村子立足當地資源優勢,組建了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德合拉在內的18戶貧困戶全部加入其中,合作社本著規模養殖、科學管理、規范運行、村民參與的發展理念,實行統一飼養、統一銷售的經營模式,并與當地龍頭企業合作,進行鮮奶等產品的訂單銷售,村民們再也不用為牛奶的銷路發愁了。
“這兩年我們合作社發展很好,有專門負責放牧、擠奶和管理的人員,剩余的人可以外出務工賺錢,年底又有分紅,日子越過越有盼頭。”德合拉說。
聚力產業發展,助力群眾增收。
合作市立足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大力發展“牛羊飼糧藥菌”六大特色優勢產業,打造“羚東”“羚南”“羚北”三大產業區域,積極發揮產業輻射帶動作用,持續推進生態畜牧業和特色種植業健康發展,千方百計讓群眾的“腰包”鼓起來。年出欄牦牛、犏牛4.9萬頭以上、藏羊11.2萬只以上,年均生產鮮奶0.61萬噸,現存欄牛14.9萬頭、羊18.6萬只。投入3462萬元扶持壯大116個專業合作社。2020年底,全市專業合作社總數達到238個,貧困村農民專業合作社覆蓋率達到100%。與華羚、燎原等龍頭企業簽署扶貧合作協議,39個村集體經濟2019年可分配收益達到213.7萬元,村集體經濟收益平均達到5萬元,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3年的4146元增長到2020年的9237元,年均增長12.8%,貧困群眾“兩不愁”質量水平明顯提升,實現了“大河漲水小河滿”的共贏目標。
美麗鄉村建設扎實推進
秋日暖陽,灑落鄉村,依山傍水,如詩如畫。合作市上百個生態文明小康村,散落在綺麗多彩的秋日風光中,村莊巷道、房前屋后干凈整潔……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
合作市堅持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脫貧攻堅、打造“五無甘南”創建“十有家園”,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文化旅游“一十百千萬”工程和鄉村振興等緊密結合,以實施“生態人居、生態環境、生態經濟、生態文化”四大工程為抓手,統籌推進廁所、垃圾、風貌“三大革命”和農牧村人居環境改善“六大行動”,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短板,狠抓基礎設施建設,內提質量,外樹形象,營造衛生清潔、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人居環境,讓新農牧村不僅有“顏值”,更有“氣質”。同時,充分調動農牧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廣大農牧民群眾成為生態文明小康村的建設者、受益者和管理者,激發群眾共建幸福美好新家園的強大合力。
推進鄉村綠化美化是鄉村生態振興的“先手棋”,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合作市將生態環境治理由村外向村內延伸,以村莊綠化美化、使用高效清潔能源、垃圾污水收集處理、人畜分離為重點,扎實推進村容村貌整治,按照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理念,處理好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堅木克爾街道下加拉村成為全州首個接通天然氣的村子,全村49戶村民告別了煙熏火燎的傳統生活。
自開展農牧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以來,合作市累計投入2.6億元新建農牧村衛生公廁84座,改造提升戶廁4839座,創建清潔村莊33個,配備農牧村公益性設施共享共管人員489名,農牧村人居環境整治長效機制全面建立。累計投入7.63億元建設生態文明小康村121個,惠及農牧民群眾2682戶2.1萬人。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隨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深入開展,美麗鄉村的良好生態也給村民們帶來好光景。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公共服務設施從無到有,污水收集匯入城市管網,生活品質全面提升,為打造星級農家樂和旅游示范村打好了基礎,把生態文明小康村建成了旅游標桿村。
“現在環境好了,景色美了,來旅游的人也多了。”卡加曼鄉博拉村村民說道。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中,合作市以農牧民群眾持續增收為核心,充分挖掘農牧村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讓家家戶戶吃上了“旅游飯”,讓農牧民群眾的口袋裝下“旅游錢”。堅木克爾街道下加拉、佐蓋曼瑪鎮俄合拉、佐蓋多瑪鄉新寺村等分別建成村集體經濟產業旅游點,并配套供排水、木棧道、美化等基礎設施,綠色、清新、恬靜的自然環境和優美的村容村貌,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體驗高原藏家別樣鄉村風情。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農牧民群眾的希冀正逐步在人居環境整治的浪潮中變為現實。美麗宜居已經成為合作市農牧村的一張新名片。
惠及民生實事穩步實施
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脫貧攻堅以來,合作市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用心用情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補齊各項民生短板,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
搬進新房,喝上安全水、放心水,看得起病,上得起學……一項項民生工程落實落地,給各族群眾帶來了穩穩的安全感。
住房——堅持守好住房安全底線,全面開展住房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排查錄入全市農牧村各類住房5888戶,排查納入住房動態監測戶26戶,落實危改補助資金44.4萬元;實施抗震農房改造29戶,戶均補助1.5萬元。累計完成危舊房改造4100戶,易地搬遷建檔立卡戶118戶、同步搬遷一般戶76戶,農牧村安全住房比例達到100%,住房困難群眾圓了“安居夢”。
圖片
教育——全面落實一系列政策措施,打出教育扶貧“組合拳”。脫貧攻堅以來,全市凈增10所各類學校,在校生凈增2304人,貧困村幼兒園全覆蓋,義務教育鞏固率99.82%,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6.91%,學前三年毛入園率97.85%,本科學歷以上農村教師比例達到78%。
醫療——持續完善提升7所鄉鎮衛生院和32個村衛生室服務能力和水平,行政村標準衛生室和合格村醫配備實現全覆蓋。建檔立卡人口實現基本醫療保險參保全覆蓋,基本醫療特惠、大病保險、重特大疾病救助等政策和制度全面落實,人均報銷醫療費用從2015年的3945元增長到2020年的4579元。全市脫貧人口及監測對象基本醫療參保率、資助率均達100%,貧困群眾乘上健康扶貧“快車”。
飲水——累計建成集中供水工程219處,入戶率達到100%,有效解決2642戶的安全飲水問題。累計投資1667萬元實施農牧村水源保障工程120處,做到飲水安全問題及時發現、快速響應、動態清零,群眾安全飲水得到根本保障。
兜底保障——認真落實兜底扶貧政策,織密兜牢喪失勞動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線,扶貧低保實現“兩線合一”。重點做好“老、病、殘”等特殊困難群體的兜底保障全覆蓋,及時足額落實各項殘疾人補助資金,做到應保盡保、應兜盡兜。
村組道路——強力推進農牧村基礎設施大建設、大覆蓋、大提升,建制村道路通暢率達到100%,自然村通硬化路率達到89.4%,全面解決了農牧民群眾行路難的問題,交通扶貧效應全面釋放。
電力通信——電網覆蓋率達到100%,寬帶網絡、手機信號實現“村村通”,形成了覆蓋廣泛、功能完備、支撐有力的基礎設施體系。
就業幫扶——累計培訓勞動力7652人次,完成職業技能鑒定1928人,“兩后生”職業學歷教育培訓569人,有培訓需求的勞動力參加培訓比率達到100%,有效推進了貧困群眾由體能型務工向技能型務工的轉變,自我發展能力顯著提高。大力發展勞務經濟,累計輸轉務工3.8萬人次,勞務創收6.9億元。大力拓寬就業渠道,優先考慮建檔立卡戶、低保戶家庭學生就業,安置大中專畢業生721名,招聘“八大員”450名。認定扶貧車間32家,帶動勞動力就近務工1864人,其中貧困勞動力324人。貧困群眾的生活年年都有新變化、一年更比一年好。
對口幫扶——加強與天津市濱海新區、中國海油、平涼市等對口幫扶單位溝通銜接,把人才支持、市場對接、勞務協作等作為協作重點,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定點幫扶。先后落實各類幫扶資金2.41億元,實施了一大批農牧村基礎設施建設、富民產業培育等惠民項目,穩步提升貧困戶勞務收入,有效改善了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
宜居幸福城市建設穩步推進,各項社會事業得到協調發展。
十年來,合作市始終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旅深度融合,以“城旅一體化”發展為導向,全力打造“一心三帶三區”文化旅游新業態。實施完善停車場、景區道路、環衛設施、星級旅游廁所、景區木棧道、觀景臺等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依托國道213線、省道306線、臨合高速、合冶公路等交通干線,全力打造精品旅游風情線。全市現有各類賓館飯店111家、農牧(藏)家樂和旅游點60余家、旅行社5家,旅游購物點10余處,旅游從業人員達到2000余人,游客接待人數和旅游綜合收入穩步提升。積極開展各類民俗活動和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文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創新實施基層黨建“品牌引領工程”,培育叫響“聯盟黨建”“田園黨建”“牧歌黨建”等本土黨建品牌,統籌推進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示范帶動各級黨組織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彰顯作為、體現擔當。黨建基礎不斷夯實,凝聚起攜手同心謀發展的強大合力。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嚴格落實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以生態“底色”,描繪發展“綠色”,天空增藍、草原增綠、山脈增青、江河增流的多彩生態畫卷在羚城大地徐徐展開、熠熠生輝。
合作市始終秉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加快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法治建設,加強民族團結,確保社會大局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堅決遏制重大安全事故發生,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身體健康。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深入推進“沿黃河—洮河民族團結進步提升帶”創建行動,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在羚城常開長盛。
十年的光輝歷程,讓我們心潮澎湃;十年的激情歲月,令我們感慨萬千!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歷史的畫卷,總是在砥礪前行中鋪展;時代的華章,往往在接續奮斗里奏響。十載櫛風沐雨,十載砥礪耕耘,十年見證滄桑巨變,也鐫刻奮進榮光……十年歲月,我們見證了草原上崛起一座幸福的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