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州衛城:青藏邊地多元文化遺存
才旺瑙乳
在今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的新城鎮,有一座古老的城垣,其建筑在四山環繞之中。城北有大石山(也叫朵山)、三角石山、鳳凰山等,城西南有煙墩山,東南是仁壽山、俗稱墩坡山,東南是紫螃山(俗稱雷祖山)、丁家山,正南是紅樺山,它們都是西傾山中的支余脈。城體依山而筑,東北高而西南低;南門河自西向東繞城而過。城墻周長有4000多米。有雉堞2050個。東、南、西三面墻體筆直,東北、北、西北沿山脊而筑,蜿蜒于東隴山數座山峰上。各峰頭尚有數座烽火墩臺遺跡。全城氣勢雄偉,猶如巨龍盤繞。
這就是目前中國現存最大的衛城----洮州衛城。
2006年5月31日,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在現屬新城鎮的洮州衛城舉行了“洮州民俗文化節”。當記者穿越著名的蓮花山、冶力關,到達新城鎮的時候,湛藍天空下的這個小鎮上人頭攢動,充滿了節日的氣氛。
洮州衛城的端午節迎神賽會

和臨潭縣委宣傳部取得聯系后,記者便走進了沸騰歡慶的人群之中。
洮州衛城的端午節迎神賽會,共分3天進行。主要活動地點在衛城內的隍廟,除在隍廟內及周圍由各地民歌手不分晝夜賽唱“花兒”和戲臺唱戲助興外,主要活動就是賽神。第一天叫“跑佛爺”,洮岷民間“神”“佛”不分,概念模糊,統稱“佛爺”。各路龍神于當天陸續來到城郊,由各自的“接迎會”接待,并舉行“獻羊”儀式,下午集中到東門月城內,經縣長或商會首腦舉行“降香”儀式后,各自抬起神轎競跑,以最先跑到終點----隍廟大殿入座為勝。第二天叫“踩街”,各路龍神張起自己的全副鑾駕、儀仗,包括四面開道鑼、有些只有兩面,四至八對三角形火焰牙邊青黃龍彩旗,一對兩米來長的大銅號,一對嗩吶。轎前為各廟會會首、提領等老年人執香,轎后為“萬民傘蓋”和有神銜的大毒旗銜幡,按座次先后下廟到前后兩街緩慢游行。各街居民商戶店鋪在神轎經過時鳴炮焚香以供奉歡迎,然后返回隍廟登殿重新入座。第三天叫“上山”,于拂曉時候,各龍神由輿夫肩之,到城西北大石山即朵山禳雹祛災,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中午陸續下山,到西門外岔路口“扭佛爺”,下午返回隍廟,黃昏時下廟,由原路返回。至此,完成龍神賽會的全部過程。

事后,記者拜訪了新城鎮文管會副主任、《洮州史叢》主編陳建中先生。據他介紹,一年一度的洮州衛城端午節迎神賽會傳統民俗活動,大概始于15世紀中葉,迄今約有500年的歷史。開始時,居住在衛城附近的先民們,把他們所崇敬和供奉的“龍神”偶像,于端午節集中抬到新城隍廟,供大家瞻仰、祭祀。隨之各地競相效仿,就形成了全洮州的十八位“龍神”風云際會新城,端午節迎神賽會的民俗也就逐步形成。這些“龍神”分別立廟享祀于洮州各地。
這些“龍神”都是誰?怎么成了“神”呢?陳先生介紹說,根據當地民間傳說和有關史書記載,他(她)們原是明初開國將領和軍官眷屬,如開國大將軍、中山王徐達,副大將軍、開平王常遇春,歧陽王李文忠,明太祖的高皇后馬秀英,營國公郭山甫的女兒,鞏昌侯郭興,武定侯后追封營國公郭英的妹妹、明太祖封為寧妃的郭氏等。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八月,朱元璋從統一全國的戰略需要出發,表彰和激勵有功將士,欽定功臣位次,敇命在江寧府東北的雞籠山建立功臣廟,供奉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21人,“死者肖像祀之,生者虛位以待”。在全國統一后,明太祖朱元璋曾將開國功臣都封為“神”,敕令全國各地立廟祭祀。他(她)們即是明初開國功臣及其親屬而被當朝封為“神”。

陳建中老先生說,端午節賽神會能延續500多年而不衰,不能看成是一個迷信活動。應該還歷史以本來面目,從根上尋找這一傳統民俗活動的背景。“我認為,這個活動說明有緬懷祖先們艱苦創業,不忘歷史,藉以激勵后代形成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含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