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州花兒是繁衍生息在洮州地區的漢、回、藏各族人民,在長期的文化活動中創造培育的山野味濃郁、地方特點鮮明的民間山歌。
臨潭花兒的各種曲調稱為“令兒”,其嘹亮激越,優美抒情的行腔,在“令”的結構、曲調、旋律、節奏、速度等方面予以充分體現,并表現出洮州花兒的獨特風味與地方色彩;▋旱谋憩F因素,是由曲調和唱詞兩個方面構成的。令與詞緊緊相扣,水乳交融。共同表達特定的思想內容,塑造統一的藝術形象。
洮州花兒分為東、西、南、北4路。東路有《兩葉兒令》,商調式,中板,曲調平穩舒展,旋律悠揚曠遠,結構嚴整,敘事性強。不論單套、雙套(雙套花兒的曲令是單套花兒的發展,將每個樂句加以擴充,再加特定尾聲,結構相同),都是主音起腔,本句又在主音上作了完滿的終止;南路以《折麻桿兒令》和《尕緣花兒令》為主要曲令。前者全曲為雙樂句單段體結構,旋律起伏迭宕,高低音錯落有致,唱時真假聲并用,極有特色;《尕蓮兒令》,盛行于西路地區,節奏明快,旋律剛健遒勁;北路有聞名的《蓮花山令》,調值高揚,粗獷響亮,情緒熾烈,行腔明麗。這些主要曲令風格不同,各有千秋,充分顯示了洮州花兒曲調豐富,層次多樣,流派眾多的特點。
洮州花兒唱調有正格、變格之分。正格的單套花兒一般為每首3句,每句7言,如“松樹林里虎丟盹,看見尕妹擔的桶,人品壓過十三省”;雙套花兒每首為6句,每句7言,如“蓮花山的松柏樹,樹林里的刺柏香,把我好比賈寶玉,你連林黛玉一樣,有你我倆好到底,沒你我去當和尚”。洮州花兒有1韻到底的,有隔句押韻的,有前后句押韻的,也有換韻的。
洮州花兒的唱詞不但以各樣事物起興,而且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演唱時為了語言表達的需要,往往與多種辭格綜合運用于1首花兒中,顯出靈活多變的手法,使花兒有易懂、易記、易唱,便于傳播等表現力。唱花兒的形式主要有:齊唱――在人多的場合,往往出現1首花兒由眾人齊唱;賽唱――在花兒會上組成班子,兩軍對陣演唱,“串班長”負責1個班子的編詞、組織工作,其余歌手每人唱1句詞,眾人和唱特定尾聲;和唱――規模大,人數多的場合,很多人同唱1首花兒,群情激昂,花海歌潮,場面十分壯觀。
臨潭是洮州花兒的故鄉,也是花兒會的海洋。每年從農歷正月開始到九月中旬,1000人以上的花兒會聲就有63處,500人以上的小會場遍布全縣16個鄉鎮。
縣內大型的花兒會主要有:古戰庵元宵花兒會,扁都二月二花兒會,王清洞三月花兒會,眼藏四月八花兒會,新城五月端午花兒會,八角、冶力關、新堡六月六花兒會等。無論是耕種的田間地頭,放牧的山坡草場,拾柴的山林,行走的大路,油坊水磨,各地大大小小的廟會,風景幽雅的所在,一年四季,花兒之聲處處可聞。臨潭縣各地的花兒會,是各族勞動群眾文化娛樂的大舞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