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水之濱,古雅川下,這個因馬尾松而得名、因洮硯而聞名的小城卓尼,正在迎來它最美的季節,迎著朝霞晚風,奇山秀水張揚著青藏門戶的無窮魅力;走在大街小巷,潔凈無污彰顯著全域旅游無垃圾的強勁蓄力;深入鄉間田陌,屋舍瓦房透露出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的深遠福祉。
近年來,卓尼縣圍繞黨的中心建設工作,以黨建為抓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深挖資源稟賦,扛起生態旗幟,精雕細琢,穩抓穩打,走出了一條又好又快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社會經濟穩步發展
曾幾何時,卓尼還是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落后小城,“特困縣”的帽子像一座大山壓得當地干部群眾看不見生活的光亮。近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卓尼縣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政治任務和頭號民生工程,堅持精準發力,保民生、興產業、強基礎,上下一心,奮力拼搏,使得全縣53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貧困發生率下降為零,現行標準下農牧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18年實現整縣脫貧摘帽,困擾卓尼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了歷史性解決。
洮水悠悠照古今,五月的陽光和暖風讓濱河路上的慢生活變得有情調起來,白胡子、花頭發的老年人們悠然的談論著今非昔比的生活和各自幸福的晚年。
“以前以為一輩子挪不出窮窩窩,現在政策好了,兒子媳婦貸款在城里做起小生意,買了廉租房,我就負責接送孫子上學。”“再養老保險領上了,看病公家報銷著呢,我們都要多活幾年。”這是老人們常有的對話。“老有所養、幼有所教、病有所醫,鰥寡殘弱皆有依仗”是孔子理想中的大同社會,而全力改善民生,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有效解決事關群眾利益的社保、上學、就醫、就業等方面的問題,也是卓尼縣委縣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十三五”期間,卓尼縣各類民生支出37.22億元,占財政支出的31.52%。累積發放城鄉低保、殘疾人“兩項補貼”、特困供養、臨時救助等各項資金2.41億元。新增城鎮就業人數3193人,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完成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1.01萬人次,輸轉勞動力8.23萬人次,創勞務收入12.6億元。建立完善勞動保障監察執法體系,勞動人事爭議案件結案率達98%以上,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設任務1.05萬套,實施棚戶區改造7085戶。新建改擴建幼兒園29所,實現有需求行政村幼兒園全覆蓋。累計投資3.64億元,改擴建標準化學校78所,新增校舍面積8.1萬平方米、運動場地3萬平方米,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提前兩年通過國家評估驗收。引進中小學和幼兒園緊缺教師239名。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升,教育工作考核考評連續七年全州排名第一。為3.1萬貧困人口落實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集中救治罹患重大疾病貧困人口200人次,全面實行“一站式”結報服務,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順利通過二甲醫院評審,全縣村衛生室全部達到標準化建設要求,“三醫”聯動改革成效顯著。全面建成圖書館和文化館新館,鄉鎮文化站和村級文化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成功舉辦了第五、六、七、八屆“和諧杯”籃球運動會,大力完善體育健身設施,全民健身蔚然成風。
十三五以來,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從20.37億元增長到30.41億元,年均增長8.3%;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從3.64億元增長到6.2億元,年均增長11.3%;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7億元,年均增長7.4%;大口徑財政收入從1.52億元增長到2.12億元,年均增長7.9%;工業增加值從3.77億元增長到4.46億元,年均增長3.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3.87億元增長到4.79億元,年均增長4.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515元增長到27796元,年均增長7.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5802元增長到8892元,年均增長8.9%。
一組組振奮人心的數據背后,凝結卓尼縣干部群眾日夜兼程挽褲掄袖的汗水,也彰顯著卓尼現社會經濟持續向好發展的堅定步伐。
鄉村振興揮毫潑墨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幸福真不真,關鍵看農村。在卓尼縣木耳鎮博峪村加草農家樂里,一盤噴香撲鼻在爆炒土雞正在裝盤,“最近天氣暖和了,客人天天爆滿,一天收入個幾千元不成問題,”老板李加草興高采烈地說道,“今年楊土司紀念館和土司文化廣場建成后,估計游客會更多。”
在博峪村,像李加草一樣農家樂主還有75家,他們實現了在家門口致富奔小康,上演了一處綠水青山“變現”記。
博峪村以背靠國家AAAA級景區大峪溝的秀麗風光為依托,以楊土司開倉放糧助紅軍的紅色文化為底蘊,以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和全域旅游無垃圾行動為契機,在基礎設施建設、風貌改造、文化發掘上下大功夫,讓昔日的“土山村”嬗變為今日的“生態宜居、特色宜游、鄉土宜憶”的文化旅游標桿村。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如今的博峪村農(藏)家樂發展示范基地,已吸納75戶農(藏)家樂,并建成格爾康康養森林營地、博峪莊園、休閑農業采摘觀光綜合體等3處“三變”改革示范點,旅游服務種類涵蓋特色餐飲、精品民宿、生態觀光、采摘體驗、生態酒店等各行各業。2020年,博峪村生態旅游業收入突破5600萬元,切實為全縣乃至全州樹立起了“黨建引領脫貧攻堅、產業助推鄉村振興”的典范與標桿。
卓尼縣通過深入實施了大峪溝重點核心景區基礎設施、大峪溝4A級景區基礎設施、博峪旅游基礎設施等重點項目,以實施文化旅游“一十百千萬”工程為依托,圍繞做大做強“全域旅游無垃圾·藏王故里·秘境卓尼”這一特色品牌,著力打造博峪力賽、下阿子潭、葉兒村3個叫響全國的文化旅游標桿村,探索創建16個全省一流的全域旅游專業村,加快建設147個具有旅游功能的生態文明小康村,創新培育1500家精品民宿和星級農家樂。通過開展非遺成果展、“頭腦風暴”工作坊、旅游資源推介等多樣化文化旅游活動,“藏王故里·秘境卓尼”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累計接待游客54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6億元。卓尼縣被評為“2020中國最美縣城”,博峪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朝勿村被評為“中國美麗鄉村百佳范例”。
在阿子灘青稞酒酒廠,釀酒師細心“照顧著”一壇壇致富佳釀,他告訴記者“我們很多釀酒師都是祖傳的手藝,以前只知道自己釀酒喝,現在在酒廠上班拿工資,酒除了供應附近農家樂,還賣到縣外去,可了不得。”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一業興,百業旺,卓尼縣始終把產業興旺當做鄉村振興的基礎,黨建引領,探索“支部建在產業鏈、黨員聚在產業鏈、群眾富在產業鏈”的“三鏈”模式,按照“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的思路,大力發展以鄉村旅游為主和高原特色種養業為主,民俗文化、手工業、輕加工業為輔,扶貧車間、小作坊、合作社經濟遍地開花的產業模式,讓資源活起來,年輕人留下來,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
生態屏障全面筑牢
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兩山”理念,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政策機遇,全方位、全區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不斷推動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十三五”期間,卓尼縣有效管護天然林50.28萬畝,保護生態公益林36.74萬畝,開展退耕還林工程建設3萬畝,完成全民義務植樹1.22萬畝,天保人工造林0.67萬畝,封山育林0.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16.49%。累積補播改良草場3萬畝,劃定基本草原480.4萬畝,禁牧120萬畝,完成退化草原改良20萬畝。全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強化源頭治理、鐵腕治污,區域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圍繞州委、州政府打造“五無”新甘南的戰略布局、目標指標和重點任務,卓尼縣結合縣情實際,研究制定了《“五無甘南·秘境卓尼”建設實施方案》及七個專項工作方案,及時成立了由黨政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五無甘南·秘境卓尼”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下設“一辦六組”,建章立制、統籌推進,捅破全域無垃圾的“天花板”,保持全域無化肥的“領先位”,下好全域無塑料的“先手棋”,打出全域無污染的“組合拳”,按下全域無公害的“快進鍵”,打造特色更加鮮明、魅力更加凸顯、影響更加廣泛的“秘境卓尼”縣域品牌,努力將卓尼打造成“五無”新甘南的先行區。
盛夏的卓尼大地,山野間萬木崢嶸,百花待放;田陌里“豆盛草稀”、百業振興;一條條水泥路通往鄉村,一處處文化廣場亮麗整潔。農家樂里歡聲笑語伴著美味佳肴,扶貧車間里流水線上滾動著致富產品。全縣人民正在以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預備著建黨百年普天同慶,也在為“十四五”的宏偉藍圖蓄勢待發。
(梁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