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中國節•端午】
卓尼:“粽”有千般好,唯你最“粽”要
卓尼的姑娘小伙們,
不管你是在單位還是企業,
是老總還是打工仔;
不管你手拿的是蘋果,
還是國產小米、華為;
不管你穿的是香奈兒、古馳、
還是路易威登,
不管你在外面混得多么瀟酒,
更不管你是叫托尼,還是威廉...
現在正式通知你們:
請你趕緊回家,
你媽叫你回家過端午啦!!!
跟隨小編看看卓尼
端午節都是怎么過的?
記憶中的端午節

棕葉飄香時,端午知多少。又是一年端午,你是否還記得,兒時的味道?媽媽包的粽子,艾草的清香,那些美好的時光在記憶里飄啊飄。
端午在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是紀念屈原的節日。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大家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中,說是讓龍魚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后來怕飯團被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了今天的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吃粽子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卓尼端午習俗
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上許多故事傳說,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咱們卓尼人在端午這一天主要內容大概有:女兒回娘家,在大門口掛楊柳,包香包,手腕上綁彩繩等等。都是為了辟邪驅瘟,祝愿以后的生活能更加的幸福,有美好的寓意。
小的時候,五月五早上醒來的時候,發現媽媽已經給自己的手腕上綁上了一條紅紅綠綠的花線線。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至今,這仍是卓尼人過五月五傳統之一。
除了綁花繩,還有佩戴荷包,以前的荷包,大多都是媽媽手工縫的,尤以生肖居多。里面裝的東西也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在端午節這天,大人們很早就來到杰巴山下,在那里用艾葉蘸著泉水洗臉,據說可以驅病,辟邪,下山時每人還會提上兩桶,回家給全家洗臉泡腳。
對于吃貨而言,每個節日的重要內容就是吃,在端午這一天,除了會吃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還會做很多好吃的,不說涼面的酸辣解饞,也不說米花糖的酥脆香甜,單說涼粉,QQ彈彈,晶瑩剔透,切成小細條,來點小蔥花,用辣子油一潑,香氣撲鼻。還有青稞或者大米和酒曲發酵而成的甜胚子,具有醇香、清涼、甘甜的特點,吃時散發出陣陣的酒香,能清心提神,去除倦意。雖然好吃,但小時候媽媽總不讓多吃,說吃多了會醉的。釀皮是大人小孩都喜歡吃的小吃,面團在水中揉捏,使面粉中的蛋白質和淀粉分離,面水用來攤面皮,剩下的一蒸就是面筋了。當然了,占據著主導地位的美食還是粽子,因為:“粽”有千般好,唯你最“粽”要。其實吃粽子,才是最近這些年開始流行的。卓尼人最早是煮甜米飯,放上大棗、核桃仁、綠紅絲、葡萄干等,也是非常好吃,和粽子是一個道理,現在大多數人家也不會親自包粽子做甜米飯了,因為超市里琳瑯滿目的粽子應有盡有。

在大門以及各房間的門上插上柳枝,意為驅蟲避害,以求歲歲平安。記小時候,端午節的前一天放學我們就會和小伙伴們一起去折柳樹條,那時孩子們大多不認識柳條,心想著只要是樹上的樹枝都算是柳條吧,一人一捆的抗回家,然后插在家里的大門小門上。
唯你最“粽”要端午節有著祈福、消災等主題,寄托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愿望。小編認為,不論什么節日,過節放假最大的意義就是能讓為生活忙碌奔波的人們可以多陪陪家人吧,讓我們不要忘記愛與被愛。最后小編在這里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 (卓尼融媒記者:陳麗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