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一片片鐫刻著紅色記憶的土地
為中國共產黨人
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
甘南是一片有著
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土地
不忘來時路,走好前行路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
讓我們一起追尋革命先輩在甘南的足跡
重溫紅色記憶,銘記革命歷史
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奮進力量
甘南是一塊英雄的土地,紅色文化底蘊深厚。紅軍長征先后兩次經過甘南,途徑迭部、臨潭、瑪曲三個縣的廣大地區,在這里留下了大量珍貴的革命遺跡,為甘南增添了一筆濃墨重彩的紅色文化。
俄界會議遺址、臘子口戰役遺址、茨日那毛澤東舊居、楊土司革命紀念館、宣俠父烈士紀念館、肋巴佛烈士紀念亭、臨潭縣蘇維埃政府舊址、黃正清將軍紀念館……一個個坐標,一處處圣地,熔鑄了共產黨人的革命信仰,展開了甘南紅色旅游的畫廊。
甘南紅色記憶
俄界會議遺址
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俄界景區是全國著名的紅色景區之一,深厚的紅色文化與綠色資源完美結合,在這片土地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俄界會議遺址,位于迭部縣城東南68公里處的達拉鄉高吉村。此地屬岷山峽谷地帶,山巒重疊,阻斷南北通道,達拉河穿行岷山南北,溝通甘川。
1935年9月12日,黨中央在今迭部縣達拉鄉俄界(高吉)村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在會上作了《關于與四方面軍領導者的爭論及今后戰略方針》的報告,討論了紅軍北上的任務與到達甘肅后的戰略方針;作出了《關于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揭露和批判了張國燾退卻主義、軍閥主義和反黨、分裂紅軍的錯誤;會議決定由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王稼祥和林彪組成五人團,作為全軍的最高領導核心,決定組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通過了彭德懷關于縮小部隊編制的建議。
俄界會議是紅軍長征途中在甘肅境內召開的第一次重要會議,會議確定了紅軍北上進入甘肅的戰略方針,粉碎了張國燾分裂、破壞黨和紅軍的陰謀,為長征勝利提供了根本保證。
2006年5月25日,俄界會議遺址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甘南州重要的紅色旅游景點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臘子口戰役遺址、臘子口戰役紀念碑

臘子口戰役遺址和臘子口戰役紀念碑,位于迭部縣東北部的臘子口鄉政府駐地北5公里處的深山峽谷中,距縣城約105公里。此地是川西北進入甘肅的唯一通道,是甘川古道之“咽喉”,素有“天險門戶”之稱,也是如今省道岷代公路上的一處地勢極為險要的峽谷隘口。
臘子口戰役是軍事史上以弱勝強、出奇制勝的著名戰役,也是紅軍長征進入甘肅境內最關鍵的一仗,使紅軍擺脫了被敵人四面合圍的危險,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妄圖利用惡劣的自然條件“困死”紅軍的陰謀,突破了長征中的最后一道關口,為順利進入陜甘地區開辟了通道,因此被載入了中國革命史冊。
為了紀念在臘子口戰役中光榮犧牲的革命先烈和戰役的輝煌勝利,1980年8月21日修建了“臘子口戰役紀念碑”,并于1981年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因紅軍的英勇戰斗而聞名天下的“天險臘子口”,現已成為省內外著名的紅色旅游基地,被列為省級“紅色旅游精品景點”之一。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共中央宣傳部于2009年5月確定臘子口戰役遺址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茨日那毛澤東舊居

茨日那毛澤東舊居位于迭部縣旺藏鄉政府駐地東南的茨日那村,距縣城45公里。
1935年9月13日—15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此地時,毛澤東曾居住在該村一幢木樓上,并在這里向紅四團下達了“以三天的行程奪取臘子口”的命令。毛澤東15日拂曉離開了這座木屋,為能趕上紅四團,決定改走捷徑,帶領參謀及警衛人員20人,從茨日那村前這座木架仙人橋上渡過白龍江,向高山爬涉翻越3400多米高的壓浪尼巴和高日卡兩座大山,直奔若尕溝崔古倉村,與大部隊匯合,向臘子口挺進。
迭部縣委、縣政府先后兩次撥?顚υ撝愤M行了維修,茨日那毛澤東舊居至今保存完好,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土司革命紀念館
楊土司革命紀念館位于卓尼縣柳林鎮的博峪村,依山而建,處于村莊的中心位置。
楊積慶烈士是卓尼第十九代土司,1935年9月中央紅軍進入楊積慶土司領地,他不但沒有執行國民黨阻擊紅軍的命令,而且迅速修復已毀棧道和木橋,讓紅軍順利通過,并開倉供糧30余萬擔,為紅一方面軍突破天險臘子口向洮岷勝利進軍,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為紅軍完成戰略轉移和北上抗日的偉大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2011年12月,楊土司革命紀念館被命名為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所在地博峪村歷經歲月洗禮和滄桑變遷,現已成為融現代農牧業、鄉土風情、娛樂休閑、紅色教育和農牧體驗為一體的鄉村旅游景點。
宣俠父烈士紀念館
宣俠父烈士紀念館位于瑪曲縣城以西8公里處。1926年8月,中國共產黨早期杰出的革命活動家、中共甘肅特別支部成員宣俠父來到瑪曲宣傳革命,成立了“甘青藏民大同盟”,起草《甘青藏民大同盟宣言》,為加強周邊部落的團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宣俠父在瑪曲活動的時間雖然只有短短50天,但他自始至終給予甘南人民熱忱的幫助和支持,為飽受封建軍閥壓迫的甘南藏族人民指出了自力、自強、團結起來求生存的光明大道,為在黑暗中尋求民族解放的藏族人民帶來了希望的曙光。
2016年11月,瑪曲縣宣俠父烈士紀念館被命名為甘肅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
肋巴佛烈士紀念亭
肋巴佛烈士紀念亭位于卓尼縣城東南洮河南側的古雅川山腰,建于1985年。
1940年,肋巴佛在卓尼的康多、勺哇一帶秘密串連貧苦農牧民,成立了“草登草哇”(7族組織),暗中抗糧抗捐,商討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策略。1943年3月27日,肋巴佛帶領藏漢群眾,在臨潭冶力關發動了聲勢浩大的甘肅南部農民起義,極大地震撼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牽制了封鎖陜甘寧邊區的反動軍事力量。1943年4月19日,肋巴佛參加甘南農民暴動各路義軍首領軍事會議,成立了“甘南農民抗日自衛軍”,肋巴佛任洮岷路藏兵司令。
肋巴佛以宗教領袖的身份,帶領受壓迫的老百姓舉義旗,抗暴政,在黑暗中尋求光明,在荊棘中探尋革命道路,最后加入中國共產黨,成長為甘南藏區的第一個藏族共產黨員,成為一名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堅強戰士。這在甘南的近現代史上是罕見的,同時他以浴血奮戰的經歷寫下了千古流芳的光輝篇章。
臨潭縣蘇維埃政府舊址、洮州會議舊址
臨潭縣蘇維埃政府舊址在新城北街,為臨潭縣迄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原為北宋吐蕃唃廝啰首領“鬼章王”官邸,元代為元世祖忽必烈南下攻取云南大理時駐蹕之所,俗稱“韃王金鑾殿”。明清時為城隍廟。
1936年8月14日,中國工農紅軍四方面軍在朱德、徐向前等率領下進駐新城。8月19日,在新城隍廟成立臨潭縣蘇維埃政府,9月27日,又在城隍廟內召開了“中共中央西北局洮州會議”,否定了張國燾西進的錯誤計劃,使紅四方面軍最終走上北上抗日的正確道路。9月29日,由朱德在隍廟戲臺上作了整軍報告,下達了北進的命令。紅軍于9月30日撤離臨潭。
紅軍在臨潭的42天,革命的種子在這里生根發芽,在其后的1943年3月,新城鎮又成為肋巴佛等領導的甘南農牧民起義軍在新城征戰中的指揮所。
這是甘南歷史上建立的第一個蘇維埃政權,揭開了臨潭人民革命的新篇章。2013年,臨潭縣蘇維埃政府舊址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F已成為厚植紅色文化、弘揚長征精神、愛國主義教育、黨性教育的主要基地。

黃正清將軍紀念館
黃正清將軍紀念館位于夏河縣拉卜楞鎮。
黃正清在甘肅特支的引領下,組織甘南人民英勇反抗封建軍閥的殘酷剝削與壓迫,于1927年春,將禍害草原的馬家軍閥驅逐出拉卜楞。黃正清創辦了近代意義上的全日制正規學校——拉卜楞第一所藏民小學。黃正清先后三次為抗日前線捐贈了500頭牦牛、1000匹戰馬和10000張羊皮。1943年11月他又率領拉卜楞致敬團前往重慶,向國家捐獻戰機30架,表達了安多地區各民族同胞支持抗戰的決心。1949年9月20日,組織萬名群眾歡迎解放軍,見證夏河解放,自此拉卜楞地區踏上了社會主義的光明大道。
黃正清將軍是開國將軍中唯一一位在甘肅的藏族將軍,他一生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他的一生是曲折坎坷的一生,也是為國家為人民幸福不懈奮斗的一生。正如習仲勛評價他:“是與我黨長期真誠合作的藏族老朋友,他為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大西北的解放和建設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黃正清將軍紀念館現已成為夏河縣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回眸間,臘子口的硝煙仿佛仍沒有散,洮州阻擊戰的槍聲仿佛仍在回響,俄界會議的燈光仍在人們心頭閃亮,英雄的故事仍在千里岷山、雪山草原、黃河兩岸、迭山白水、洮河之濱傳唱。
金戈鐵馬雖已遠去,但潺潺的流水、肅立的舊址,依舊講述著當年的烽火故事。讓我們踏上甘南紅色之旅,穿梭革命時光隧道,感受歷史風云的震撼,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后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