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曲藏民族服飾多以裝皮為主。
男女式樣大同小異,
其領緣、袖口、下擺、襟邊均縫有,
穩穩和水獺皮。

男服下擺縫綴一道黑布料和熟羊皮。
穿著時,男袍上提到膝部,
男人腰間一側垂一把漂亮的藏刀,
婦女的裙襟處有紅、黑布條各一道和一道穩穩紋樣的裝飾,
袖口依次為白羊羔皮,豹皮,各色布條和綿花邊,
與裙襟大體取得一致,婦女的袖筒右長左短,右袖垂于腰后。
這樣,袖筒,下擺上的各樣裝飾和拖曳的紅腰帶融為一體,顯得富麗堂皇。

男女頸上都垂掛珊瑚、翡翠、
瑪瑙等長項鏈和金、銀盤,
男人還在預上套象牙并串有冊瑚的念珠,
頭戴衣帽、狐皮帽。

名俗風情
1、磕頭:牧區的信徒除誦經外,去寺院磕頭和轉經輪,是日常的必作功課?念^時,雙手合掌高舉,額觸地面?念^時,心發虛誠,口訴折求?念^的種類很多,有的去夏河歷世嘉木樣含利塔前,磕幾百、幾千、幾萬次,俗稱磕長頭。有的在拉卜楞或自己部落的寺院周圍繞寺在轉磕頭,每磕一次,齊手指尖處劃一條橫線,下一次腳尖齊線,再磕再劃,如此繼續下去。有的繞寺磕數圈的,視各人的意愿或活佛的卜算而定。此種磕頭法,俗稱為“等身頭”。還有一種磕頭法,頭朝寺院,每磕一次,移動距離等于身體的長度,這樣磕下去,繞寺一周約需六千多次。也有這樣一步一磕頭去西藏拉薩朝拜的,風雨無阻,一般需時一年零四個月,甚至還多。有的人一生去過一、二次,有的人一踏上浸長的朝圣之路,就永遠沒有回來?拈L頭的人為了保護膝蓋和手,一般都戴有護膝和護掌。
2、轉經輪:又稱轉“古拉”,一般均繞寺院轉經輪。經輪大小不一,式樣各不相同,圓量也不一樣;有一個房子裝一個的,也有拳頭大的;外殼有牛皮彩繪的,有銅的、有銀的、也有象牙的。它們雖然外表不同,但其內部裝有各種經卷,故稱“經輪”。經輪必須向右旋轉,這是佛教的規定。
3、念嘛呢:是牧民群眾每一天必修的功課,一般牧民隨身都攜有念珠,一有空閑就數著念珠嘛呢,即“腌嘛呢叭咪葉”六字真言。有的放牧時念,有的坐在家中念,有的騎在馬上念,有的出門訪友時也念,一句話,念嘛呢成為牧民群眾精神。
|